最新消息:

疫苗科技,中国力量

专栏 admin 0评论

2020年11月20日 22時30分

疫苗科技,中国力量

香港, 2020年11月20日 – (亚太商讯) – 征途如星辰大海,初心亦始终不逾。对沃森生物和中国疫苗业界而言,用疫苗科技与世界同行对话和竞技,与世界分享对抗疫病的中国方案,对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将是个历久弥新的永恒命题。
John Robbins教授

李云春和詹姆斯·沃森

原创 微信公众号: 预防界
文:付华、柴胡

2020年6月28日,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沃森生物”)发布公告:公司作为共同申报方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审批结论为应急批准本品进行临床试验。这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目前仅有美国、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此前,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生物武汉所、科兴中维、中国生物北京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康希诺、智飞生物等单位研发的6款疫苗也已分别进入Ⅰ-Ⅲ期临床。

距此更早的2019年12月,沃森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简称PCV-13)上市注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一举打破了美国辉瑞在我国长达十年的市场垄断。

一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是中国疫苗企业与科研工作者峥嵘初露、集体冲锋的群像,更是中国力量在全球疫苗研发领域的集中呈现。

新答卷:中国科技,硬核抗疫

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迅速筛选评价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mRNA、DNA)等5条技术路线……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在抗击新冠病毒斗争中,中国科学家们携手疫苗企业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书写了领先世界的“硬核抗疫”出色答卷。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针对新型新冠病毒的候选疫苗超过200种,而在全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7支疫苗中,中国占7个。

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疫情发生以来, 中国科学家们携手疫苗企业,按照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

截至目前(2020年6月30日),我国已有7款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进入临床的分别是康希诺与军事科学院陈薇团队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Ad5-nCoV疫苗,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军事科学院、苏州艾博生物与沃森生物联合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冠灭活疫苗,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智飞生物的重组蛋白疫苗。

灭活病毒疫苗是用传统疫苗制备技术生产,即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后灭活,使之失去传染性,但仍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的免疫力。其优点是制备方法技术成熟,易于规模化生产。其中,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

病毒载体疫苗是用经过改造后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装入新冠病毒的全部或部分S蛋白基因,制成病毒载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免疫保护效果。病毒载体疫苗的优点是快速响应,可同时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研发、临床研究到上市时间短。目前,这类疫苗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项目是陈薇院士团队的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已进入Ⅱ期临床。

两种核酸疫苗包括了DNA和mRNA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或S蛋白的一部分mRNA或者DNA直接注入人体,在人体内表达S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力而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优点是抗原靶标选择更为精确,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特异性高,细胞免疫好、免疫应答时间长、安全性更好且研发、生产周期更短,容易实现人群大规模接种。沃森生物、军事科学院和苏州艾博生物共同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已获批进入Ⅰ期临床。

重组蛋白疫苗,也称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系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新冠病毒S蛋白或RBD,把它注射到人体,刺激人体产生对抗新冠病毒的免疫保护力。优点是技术成熟、生产成本较低、容易规模化生产,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智飞生物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也已获批开展Ⅰ期临床。

前述白皮书认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苗“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

“科技驱动成为中国新冠肺炎防控的一大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环球同此凉热。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国科研机构和疫苗企业宣布投入巨资,竞速疫苗研发。其中率先进入临床的5款英美疫苗分别是美国生物公司Moderna的mRNA-1273疫苗、制药巨头辉瑞与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的mRNA疫苗BNT162、制药公司Inovio的DNA疫苗INO-4800、Novavax公司的重组纳米颗粒疫苗,以及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的腺病毒载体疫苗ChAdOx1 nCoV-19。

在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方面,中国同有关国家、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等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同步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开展合作。

上述国际合作中,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与中国知名疫苗企业沃森生物的合作备受国际关注。

2020年5月15日,总部位于中国昆明的沃森生物宣布,控股子公司泽润生物与盖茨基金会签署《沃森/泽润基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新冠疫苗》研发资助合作协议。泽润生物获得盖茨基金会提供的100万美元项目基金,专项用于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盖茨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马克·苏斯曼(Mark Suzman)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新冠疫苗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研发和推广使用的疫苗,最理想的情况下,研发周期将缩短至12个月,甚至更短。虽然盖茨基金会并不会直接参与疫苗研发竞赛,但依靠在疫苗领域的长期经验以及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的合作关系,盖茨基金会将会资助最有可能快速研发成功的几类疫苗。

沃森生物旗下泽润生物在研发重组蛋白HPV疫苗过程中已经建立成熟的毕赤酵母为基础的研发、临床和大规模生产体系。在研的新冠疫苗系采用同一重组蛋白技术,增加了疫苗研发的成功率。

此前已经两度资助过沃森生物疫苗研发经费的盖茨基金再度选择沃森生物,可见对这家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有着高度的认可。

来自科学共同体的评价认为,包括中国生物、沃森生物在内的中国疫苗企业在全球新冠疫苗研发领域率先突破,尤其是获得了新冠灭活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也是迄今为止时间最长、数据最全面、效果最理想的新冠疫苗研究结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和紧急使用提供了科学、可评价的数据。

成年礼:中国疫苗的“现象级产品”13价肺炎结合疫苗是怎样炼成的

2020年4月,沃森13价肺炎结合疫苗开始首针接种,打破了美国辉瑞(惠氏)公司(以下简称“辉瑞”)长达10多年的市场垄断。

新华社发布的新闻通稿则提前播道:历经15年潜心研发,沃森生物“沃安欣”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款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肺炎球菌疾病列为需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并推荐使用13价肺炎结合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在“沃安欣”面世之前,全球已上市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仅有美国辉瑞公司生产。2010年,其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经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疫苗品种,2019年,其全球销额达58亿美元,因此被称为“疫苗之王”。

2016年该疫苗获批进入我国,2018年总计批准签发384.8万支,成为国内预防婴幼儿肺炎的唯一疫苗,由于临床需求旺盛,多地出现“疫苗荒”。

据WHO统计,世界范围内,该疫苗的缺口在2亿剂左右,中国缺口为1亿2000万剂。

因其多项领先世界的科技突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国产13价肺炎结合疫苗也被称为中国疫苗的“现象级产品”。

这是19岁的沃森生物,献给自己和中国疫苗的成年礼。

统计显示,截止2020年6月,我国已有疫苗批号企业主体(不考虑母子公司、关联企业的情况)超过40家,生物制品行业已有45家沪深上市企业,长春高新、智飞生物、华兰生物、沃森生物、华熙生物、天坛生物等12家公司市值超300亿元。

我国疫苗市场总规模已由2014年的23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73亿元,预计到2030年达到1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9%,势头强劲。

行业分析认为,紧随沃森13价肺炎结合疫苗,智飞生物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用)以及厦门万泰2价HPV疫苗等重磅产品的上市,未来三年,国产疫苗还将有包括二倍体狂犬疫苗、EC试剂和结核疫苗等批量上市,这标志着国内生物制品市场已步入成年期,全面开启国产疫苗大品种的黄金岁月。

沃森13价肺炎结合疫苗的研发始于2005年。那一年,是沃森生物成立的第4年。2年前,年届不惑的黄镇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辞职,加入这家初创公司。

彼时,葛兰素史克、辉瑞、赛诺菲等大型医药企业,踏入国内疫苗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疫苗产业市场化进程加速,资本密集涌入。

经过审慎论证,沃森选择了“押注”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为了尽快打破专利封锁。黄镇主张13价肺炎疫苗在完成Ⅰ期临床安全性观察后不等待抗体检测数据,直接进入Ⅲ期临床,这意味着费用高昂;但如果分开做就意味着产品会晚三年上市。于是,黄镇在技术评估会上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临床失败,他愿意用所持的沃森股份赔尝公司损失部分。

决绝孤勇的背后,是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强大自信。

一方面,研发要与时间赛跑,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板凳要坐十年冷”。黄镇带领的沃森研发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实验。

一个至今被经常回忆的故事是:为了做一个冻干工艺的攻克,黄镇带着两名学生,吃住在公司,“累了就到值班室床上去躺一躺,醒了马上就进实验室去做,这样我们15天终于把这个工艺攻克了,攻克的当天我们所有人嚎啕大哭”。

最大的困难是国际巨头的“卡脖子”技术与设备。“我们花了大力气研究怎么突破辉瑞专利。”黄镇回忆,“他们的专利当时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摆在沃森面前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蛋白载体选择。

是选择市场上已成熟的载体还是另辟蹊径?新的载体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时间证明,黄镇选择的TT是个好载体,它有效规避了传统载体的产能瓶颈,“我们产量不会受产能影响。”此外,在多糖提取上,沃森也进行了改良。沃森采用经典乙醇沉淀技术和超滤技术,确保提纯过程中多糖结构不受破坏,“最后免疫结果非常好。”

“我们比欧洲药典标准提高了十倍。”黄镇指的是内毒素含量的精确控制,它是影响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副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

疫苗是准入门槛较高的特殊药品。在全球疫苗市场,美国辉瑞、默克、英国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和法国赛诺菲(Sanofi)占据80%的份额。垄断的背后原因被认为是具备庞大的供给能力。其中,高强度的持续研发投入成为核心力量。

对沃森而言,19年持续冲锋、攻坚克难的背后,是科学家们的孜孜以求,更有沃森生物远超出行业中位数的研发强度。

同花顺最新数据显示,近3年沃森生物研发总投入9.71亿元,以39.39%的投入/营收占比和88.11%的研发/销售投入比位居A股生物医药企业之首。

关注沃森的机构投资者感叹,这是“建立在对科研实力的强大信心基础上的,近乎悲壮的投入规模”。

高强度投入带来了超预期回报:新产品研发和注册申报稳步推进,核心产品取得重大进展。仅在2020年上半年,沃森生物便创造了国内疫苗行业的多个第一,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引领疫苗产业发展。2020年4月国产13价结合疫苗在云南、江西等地率先接种,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同类产品;2价宫颈癌疫苗新药注册申请,于6月15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厂房已经竣工并在2018年获得云南药监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年产疫苗可达3000万剂;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近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mRNA技术路线新冠疫苗。

作为中国新型疫苗的“现象级产品”,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成功背后,有一段跨越大洋的“师生情”,核心技术的突破,得益于美国科学家“科技无国界”的无私传承。

传统细菌性疫苗对五岁以下孩子在很多品种上是无效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著名科学家John Robbins教授的突破性研究为全世界儿童带来了希望。John Robbins教授也因成功研发全球首支Hib多糖结合疫苗闻名于世。

早年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时,中美两国科研机构间的一项合作,让黄镇得以“师从”John Robbins。“几乎每天通过国际长途汇报试验数据,老先生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这段持续了近2年的教学相长,让黄镇打下了多糖蛋白结合技术的扎实研究功底。

“John Robbins教授非常喜欢中国,生前多次到访并传授技术。老先生一贯认为“科学无国界”,所以他把自己发明的多糖结合技术向世界无偿分享,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关键技术,沃安欣才最终取得成功。”黄镇说。

2019年11月27日,87岁的John Robbins教授在纽约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那年年末,沃森生物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为John Robbins点亮了蜡烛,“深切缅怀我的老师”,黄镇怆然写到。

大时代:一家新兴疫苗企业和中国疫苗的产业“拐点”

2001年初,云南昆明。几位创业者围炉夜话,为公司取名。这场头脑风暴的结果是选定“沃森”,取自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以示崇尚科学家的创新钻研精神,和矢志于生物科技领域创业。

中文“沃”即沃野千里,“森”为众木万物,“沃森”寓意生命万物繁荣昌盛,生生不息。“公司的英文缩写WALVAX,每个字母都代表一个单词,w是we,a是all,l是love,vax是‘疫苗’的英文缩写,即 We all love Vaccine(我们都热爱疫苗事业)。”李云春这样解释公司的命名。

时值中国疫苗行业市场化拐点。政策的放开,让李云春们得以以民营企业的身份进入这一过去长期被“国家队”垄断的行业,成为“制度变革下释放出的市场活力”。

这一年前后,北京科兴在北京成立,2002年智飞生物在重庆成立。

创业前,李云春供职于国内生物“七大所”之一昆明所,早年师从曹逸云、董德祥。董德祥曾跟随“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赴苏联学习。正是在昆明所的受业与历练,给李云春的创业打上了科学精神和产业报国的情怀烙印。这份人生底色,也使得商业喧嚣中,李云春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纯粹初心,坚持研发为本,持续提升产业化能力。

“90年代末,常听到国外同行说,国产疫苗工艺落后,质量标准低。隐约感觉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会,加上体制束缚,很难充分施展手脚,于是下定决心,下海单干。”李云春回忆。

创业维艰,起步期公司只拥有五六位员工(其中包括3位合伙人与2位合同工)、租来的办公室、少量的启动资金,还有“非常强的信心”。

第一个项目,是立项开发“精制甲型肝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我们奋斗了一段时间,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这个项目很快列入云南省重点攻关科技项目,获得150万元的科技经费支持,紧接着又拿到了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得到了200万元的经费。”李云春说。该项目后来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

疫苗行业的特点是研发、产业化周期较长,而除了科研需要的资金外,研发成果产业化需要更多的资金。

最初6年的漫长过程中,公司遇到两次非常重大的“资金门槛”。“2004年夏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要不要将公司出售掉。”李云春回忆。

这一年11月,公司不得不以2000万元转让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专利技术及甲肝灭活疫苗临床批件。李云春用“卖女儿养儿子”来形容当时的困境和无奈。

2005年,黄镇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沃森首个产品—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疫苗产业的发展前景打动了玉溪市的决策者,最短时间内给予了沃森生产基地和资金支持。2年后(2007年),沃森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上市,次年销售额达2亿元。紧随其后,沃森推出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两个重磅产品的上市,成为沃森生物产业化的拐点。

大多数疫苗生产企业采取“项目制”,即以项目从立项到产品研发完成的整个流程为管理对象,推进一个项目。这一方式产品开发周期较短,但同样的研发团队,最后能出的新药品种总体数量较少。

而沃森采取了自己摸索出的“矩阵式”开发模式。李云春称,从华为公司的产品开发模式中得到启发,按照项目流程中的各个阶段,搭建相应平台,以平台为对象进行管理。这样,每个平台可以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研发过程成为一个“矩阵”,齐头并进。

矩阵式平台上,“单位时间内开发出的项目比较少,平均一个项目四五年,但是因为多项目同时进行,你要拉长到一定时间段来看的话,开发的速度与效率最后实际是提高了。”能如此操作的前提是,设计流程者是研发的行家里手,同时,研发人才足够多。这一周期长、投入大的方式更具冒险性,但李云春们决定在此陌生道路上摸索,以加快研发进程。

2010年,沃森生物在资本市场迎来了重大拐点。11月12日,证券代码为300142的沃森生物,挂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高处不胜寒,埋头迎挑战。”李云春把自己写下的几句诗,发给朋友,亦以自勉。

上市后的沃森生物募集资金共计 23.75 亿元人民币,超额募资18 亿元。携超募资金,沃森生物一度试图转型 “大生物”,提出围绕“疫苗、血液制品、单抗药物”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形成产业布局。

“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是走了一些弯路。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单抗研发投入巨大,对公司现金流要求极高,血液制品业务经营情况也不佳”。痛定思痛,沃森迅速调整战略,狠做减法,重新聚焦疫苗主业。

2019年,沃森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1.21亿元,同比增长27.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6.07%。从收入结构看,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位列营收前三位,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1亿元、2.76亿元、1.06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6.44%、24.60%和9.42%。

《中国证券报》报道认为,重新聚焦疫苗主业后,沃森原有疫苗产品预计仍会稳步增长,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则是全球公认的重磅产品,沃森独家供应的市场空间巨大,新老产品叠加效应,将全面迎来业绩拐点。

沃森的成长历程也折射了中国疫苗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眼下,沃森们所站立的,是一个百舸争流的新兴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这里生产的63种疫苗,预防34种传染病,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全部计划免疫疫苗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方法论:来自盖茨基金会的答案

2019年11月6日,沃森生物公告披露,控股子公司泽润生物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了《沃森9价HPV疫苗开发资助协议》。资助协议显示,上海泽润此次获得了盖茨基金会250万美元的项目基金,用于加速重组人乳头瘤病毒九价病毒样颗粒疫苗(毕赤酵母)的临床研究和产业化进度,并在此基础上为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做准备以供应国际组织大宗采购。

这是沃森生物继2015年2价HPV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直接获得盖茨基金会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后,公司产品第二次获得该组织的认可和资助。这也是盖茨基金会在中国选定的唯一一家民营疫苗企业资助对象。

作为全球性的公益力量,盖茨基金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在中国,除了与中生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合作外,沃森生物成为与之合作的第二家中国企业,也是唯一的一家民营疫苗企业。

为什么是沃森?

4年前,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曾同样发问。

2016年5月底,李云春作为优秀科技企业代表获选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来自全国的4000余位顶级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参会,和2012年的首届会议相比,会议还集合了“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悉数出席。很多人认为其意义可媲美有“科学的春天”之称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与会企业中,医药产业领域企业屈指可数,而沃森生物作为唯一的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参会。在讨论环节,李云春被分到了与华为任正非、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同组,该组只有4家企业代表。尽管其时沃森生物已上市5年,但在体量上,很难与其它三家相比。所以,当李云春与任正非在一起时不禁会问,“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为何会选沃森?”

任正非的回答是,被邀请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并非以体量论英雄,也绝非随意筛选,其出发点是具有代表性,以科研实力与所处领域的地位决定。

而对于盖茨基金会来说, “为什么是沃森”,已有笃定答案。

通常,盖茨基金会在发展中国家寻找研发生产能力强的疫苗企业进行资助,帮助企业成为生产高质量、更可及、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疫苗生产企业,让这些企业持续向73个GAVI(全球疫苗联盟)国家供应疫苗。GAVI国家即向GAVI申请,并符合GAVI设定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标准的73个低收入国家。

以此为标准,盖茨基金会早在10年前就向沃森生物发出了邀约。

2010年,李云春应邀与比尔盖茨会面。“本来约定好45分钟的时间,被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李云春记得,盖茨问他,你们愿不愿意做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大宗疫苗供应商?

李云春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此后,盖茨基金会开始了对沃森长达5年的尽调,50余批次、500余人次来自全球知名疫苗企业、科研院所、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专业人士对沃森进行了严苛的审视,从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到财务、法律合规性乃至社会责任履行,巨细无遗。

最终,盖茨基金会的专家们对沃森投出了“信任票”。

业内分析认为,沃森生物之所以能先后获得盖茨基金会的青睐,除了认可其在创新疫苗研发实力外,盖茨基金会更看重沃森生物在疫苗上游研发、临床研究、注册和产业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除了获得盖茨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外,对于沃森生物而言,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直接来自于基金会及其合作者的专家资源。盖茨基金会及其重要合作伙伴如PATH基金会拥有来自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全球顶级专家资源。在过去几年里,来自盖茨基金会的全球顶级专家一直在与沃森合作,帮助沃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发生产质量体系,推进疫苗产品的WHO预认证。

世卫组织(WHO)预认证,简称PQ,是于2001年启动的联合国行动计划。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质量、安全和性能标准对药品和诊断类产品进行评价的系统。得到WHO预认证,也是药物打开全球市场非常重要的一步。

迄今,中国已有4个疫苗产品通过WHO疫苗产品预认证,进入国际采购清单,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生物旗下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华兰生物生产的流感疫苗、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孩尔来福”、中国生物北生研公司生产的口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简称“bOPV”)。此外,目前中国有20多个疫苗产品正在或有意向申报WHO疫苗产品预认证。

获得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不仅对提升企业及产品的海外知名度大有助益,也被认为是以中国生物、沃森生物为代表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新起点。

2018年9月,沃森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得埃及进口注册批件,纳入埃及政府EPI,同年完成对埃及供应780万剂疫苗产品。2019年,埃及卫生部再次追加了720万剂AC多糖疫苗的采购订单用于其2019年的扩大免疫规划接种,同时,向沃森生物增加签发了60万剂ACYW135多糖疫苗的进口批件及相应的采购订单。

这一年,沃森生物已经获得来自美国、印尼、埃及、孟加拉、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几内亚、尼日利亚等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合同,2016-2018年国际销售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2.65%。

值得注意的是,沃森生物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出口疫苗原液至美国的企业,也是中国首家产品被纳入国外政府国家免疫规划的民营企业。

数据显示,2019年,沃森生物海外地区实现营业收入9620.94万元,同比增长63.60%。

有媒体评论认为,沃森生物这家脚踏实地的研产销一体化企业低调地为“科技强国”做了最恰当的注脚。

与沃森生物同步,中国生物、科兴生物、民海生物等中国企业亦有多个疫苗产品已进入国际采购名单,出口“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来自中国生物成都所的乙脑疫苗已出口11个国家,年出口数千万剂次;巴基斯坦国立卫生研究院在中断了近7年后重新开始生产麻疹疫苗,该批疫苗的浓缩液来自北京民海生物;科兴生物甲肝灭活疫苗已在沙特阿拉伯实现出口76.8万支……

挂云帆,济沧海。2020年5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疫苗国家监管体系将在2021年3月第三次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目前,中国有20多个疫苗产品正在或有意向申报WHO疫苗产品预认证,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国产疫苗扬帆出海。

恒命题:做对人类健康有重大贡献的中国疫苗企业

多年后,有一幕场景仍深深印在黄镇的脑海里。

早年,黄镇带领科研团队在广西做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临床研究,他看到当地农民,从口袋里掏出钱,“一分一毛的,交给接种疫苗的医生”。

这一场面让黄镇深为震撼,潸然泪下, “那时,我暗暗发誓,沃森一定要做世界质量标准最严的疫苗,不辜负老百姓的信赖和期待。”

2018年,长生疫苗事件后,在国家药监局召开的座谈会上,黄镇建议,实行疫苗生产信息化,不定期对疫苗企业进行全产品周期抽样,加强监管。

黄镇的建议,得到了国家药监局的采纳。2019年12月1日,《疫苗管理法》正式施行,对疫苗实施全过程、全环节的最严监管。同月12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成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所有上市疫苗全过程可追溯,确保疫苗生产可追溯、可核查。

“做疫苗必须用心去做好。”在采访时,黄镇不断强调这句对他影响颇深的信条,“我和员工讲,你们都会为人父母,你想你的孩子打什么苗,现在就用什么态度生产。”

沃森团队研发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第一支疫苗是打在我的胳膊上的,过关了我们产品才到国家做临床试验。我经常跟我们的研发人员讲,这个苗的研发是你全过程参与,你对这个苗是最应该最了解最清楚,如果你都不敢打这个疫苗,谁还敢打这个疫苗。”黄镇说。

这也是李云春创建沃森时的初心,“我们想自己搞出一支疫苗,让中国人用上最好的疫苗。”

十年前的初夏,沃森生物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为“未来之星”,主办方给登台致辞前的李云春发了一个信封一张信纸,让他以“致2020年”为主题,描述公司未来十年。

“一是要沃森原创一支疫苗,能够对人类的健康有重大贡献;二是标杆是巴斯德,实现员工的梦想——成为世界的沃森,成为上市公司,市值过千亿。”李云春在信纸上这样写道。

这是他创业路上的难忘瞬间。十年后,沃森生物已成为国内已经上市疫苗产品最多的上市企业。

目前,沃森生物主要生产和销售的自主疫苗产品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共7个产品。

此外,沃森生物2价HPV疫苗处于报产受理阶段,4价流脑结合疫苗、9价HPV疫苗、重组EV71疫苗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李云春称,这些在研品种将保证沃森生物的持续发展,公司将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在全球范围布局潜力疫苗品种。

相较沃森正在进入的,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这仍然是一小步。当前,国际市场上,全球十大疫苗品种全部来自GSK、赛诺菲、默沙东、辉瑞四大疫苗巨头。

国内市场方面,在进口疫苗市占率不高的情况下,头部厂商依然能够形成先发优势。而随着沃森等中国疫苗企业的持续研发积累,重磅疫苗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多联苗、流感疫苗等逐步上市,开启国产疫苗大品种新时代,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容。

在李云春的规划中,下一个十年,“将力争超越印度血清所和国内同行,跻身全球前五,再布局起码5个全球新型重磅畅销疫苗品种。”

与此同时, “国际化”成为沃森生物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

“我们正在以10年甚至更严谨的时间尺度,系统性、前瞻性的制定公司未来十年的战略规划,把公司的产品蓝图、施工图、路线图全部描绘出来,然后坚决执行。尽管目前具体的规划还未正式出炉,但全面国际化是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李云春说,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公司制定的企业注册标准达到或高于《欧洲药典》的相应规定。这些工作都为公司的产品、业务国际化打下了基础,“公司将集中力量,聚焦疫苗主业,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快公司产品和业务国际化布局的进程,全面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公司稳健发展。”

这一雄心,伴随沃森在国内外市场的攻城略地,已经在高度敏感的市场风向中得到响应。

2019年5月,美国指数编制公司MSCI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正式公布了A股扩容第一阶段新纳入和剔除的个股名单。24只中国A股股票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成为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个股的重要风向标,沃森生物成为同期入选的7只医药股之一。

这一年,沃森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1.21亿元,同比增长27.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6.07%。23价肺炎疫苗、Hib疫苗、ACYW135多糖疫苗位列营收前三位,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1亿元、2.76亿元、1.06亿元。

当地时间2020年6月4日,英国政府主持了一场特殊的线上筹资会议——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筹款会暨全球疫苗峰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沃森生物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应邀出席。

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和全球五家有实力的疫苗企业负责人在“全球HPV疫苗供应”主题环节发言。会上,32个政府、12 家企业、基金会和相关组织,共筹资 88 亿美元,可在今后五年为中低收入国家 3 亿儿童提供 10 余种疫苗接种。

在致辞中,李云春代表沃森生物,也代表中国疫苗企业郑重承诺,在取得世卫预认证后为GAVI市场提供可担负的 2 价 HPV 疫苗,为发展中国家 8400 万女童接种 HPV 疫苗做出重要贡献。

对GAVI的承诺既是履行与盖茨基金会的约定,更是一份责任。李云春认为,沃森生物在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的特殊时期受邀参加此次“全球疫苗峰会”,是以GAVI为代表的全球最顶尖行业机构对沃森综合产业实力及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认可。“这标志着以沃森为代表的中国疫苗企业已站上国际舞台”。

李云春表示,将全速推进包括PCV-13、HPV-2、HPV-9、流脑四价多糖疫苗等多款GAVI亟需采购疫苗产品的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WHO-PQ)工作,全力加快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进程,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中国政府“向世界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贡献”的承诺,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2020年6月30日,沃森生物股价报收于52.40元,攀至年内新高,总市值已逾800亿元。此刻,距公司董事长李云春当初立下的目标之一 :“做千亿市值龙头企业”,已然春山在望。

征途如星辰大海,初心亦始终不逾。对沃森生物和中国疫苗业界而言,用疫苗科技与世界同行对话竞技,与世界分享对抗疫病的中国方案,对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将是个历久弥新的永恒命题。

沃森生物大事记

2001 年 1 月,公司在昆明创立;疫苗研究室同期在昆明建成投入使用,疫苗研发开始立项。

2002 年,获得科技部“863”课题资助。

2004 年,启动“玉溪疫苗生产基地”规划建设。

2005 年,PCV13(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项目立项。

2007 年,首个自主研发产品“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上市;玉溪疫苗生产基地二期建设开工。

2009 年,第二个自主研发产品“A 群 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

2010 年 11 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证券简称:沃森生物,代码:300142。

2011 年明确新十年发展战略 : 进口替代、中国制造、国际化;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1 年 11 月,PCV13 项目临床试验注册申请获得受理。

2012 年,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正式出口菲律宾,进军海外市场;第三个产品“A 群 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第四个产品“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收购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新型疫苗领域。

2013 年,并购嘉和生物,布局单抗业务板块。

2015 年 4 月,PCV13 获 得《 药 物 临 床 试 验 批 件 》;2015 年 9 月,控股子公司泽润生物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低成本 HPV 疫苗开发和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协议,并获得该基金会 500 万美元基金支持 2 价 HPV 项目研发;2015 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实施 。

2017 年,第五个产品“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上市;第六个产品“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得印度尼西亚乌拉玛委员会授予的清真证书。

2018 年 1 月,PCV13 临床研究完成,4 月药品注册申请被受理且纳入优先审评品种;2018 年 9 月,A 群 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得埃及进口注册批件,纳入埃及政府 EPI,当年实现向埃及出口供应780 万剂。

2019 年进行公司战略优化,明确“全面国际化、工业 4.0、进口取代”三大新战略;2019 年 12 月 31 日,PCV13 上市注册申请获批。

2020 年 1 月 10 日,收到 PCV13《药品注册证书》;3 月 31 日,PCV13 首批产品获得《生物制品批签发证明》;4 月,PCV13 上市销售,在国内开始接种;2020 年 6 月,二价 HPV 疫苗药品注册申请获得受理;2020 年 6 月,与军科院、艾博生物联合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 mRNA 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进入 I 期临床试验。

专访 | 李云春:以初心、匠心、爱心铸造“世界的沃森

文 / 付华、一丁

“沃森人将秉承以匠心、致初心、献爱心的精神,永续追求‘让人人生而健康’的伟大使命。”2019年,在给全体沃森人的新春贺辞中,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这样阐述公司的企业文化。

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坚守初心、秉持匠心、升华爱心?未来十年,将把一个什么样的沃森带向世界舞台?围绕上述问题,李云春向《预防界》阐述了自己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思考。

“让中国儿童,用上质量最好的疫苗”

记者:今年以来,随着13价肺炎疫苗“沃安欣”的上市,我们看到沃森明显进入了快车道,目前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800亿。回首当年,您创立沃森的初心是什么?到今天实现了吗?

李云春:这要从我们公司的名称说起,为什么叫沃森?这个名字取自詹姆斯·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他的这一发现,让生命科学,从细胞时代进入到分子时代,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居功至伟,我们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对科学家的崇敬,另外也表明我们从事的行业为生命科学领域。

2001年,我下海创办沃森。那时,想法非常简单,就想研发出一支好疫苗。当时,疫苗行业还是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各样以谋取巨额利润为目的的投资人和机构蜂拥而至,涉足疫苗行业。

“大干快上”和利益驱动导致产品质量和技术滞后于行业发展,导致市场出现很多质量低劣的疫苗,涌现出很多对行业秩序不负责任的现象。我们几个企业创始人是科班出身的,有自己的专业性和道德底线,对造出好产品有自信。或者说,我们有个简单朴素的想法,就是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疫苗,让老百姓放心使用。

在昆明所时,常常有机会和国际同行交流,明显感觉到他们看不起我们,说你们产品数量不行,质量不好,工艺太差。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争口气,让中国儿童,用上质量最好的疫苗。

从研发技术开始,走向“技工贸”之路,用了十年时间,我们把沃森从纯研发的小机构变成研产销一体化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到今天,应该说我们初步实现了初心,每年可以为中国儿童贡献上亿支优质疫苗。

记者:沃森显然是一家有情怀、有追求的企业,而作为企业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尤其是上市公司,要为股东创造利润。更好的质量也通常伴随着更高的成本,你们如何平衡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

李云春:好东西一定会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价值。尤其是,疫苗作为一种特殊药品,有其重要的医学价值,也与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直接、密切相关,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上市企业,我们更要看到,在符合企业发展财务指标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贯彻《疫苗管理法》定位的疫苗的战略性、公益性,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研发更多的疫苗,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我们一类苗,是按照国家需要的刚性产能设计的。比如大家都很关注的白百破疫苗,供给压力很大,去年才供给市场200万剂,今年要供给2000万,几年后,可以供应7000万剂,缓解供给压力。

前一段时间,资本市场有声音质疑沃森没做新冠疫苗,这是个误解。其实2月份接受采访时,我就说我们要投一亿在新冠疫苗上,而且不要国家一分钱资助。现在大家也看到我们泽润生物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大疫当前,这时候我们应该尽社会责任,这点在我们价值观上,写得很清楚。

聚焦主业,技术驱动

记者:过去几年,沃森进行战略调整,从“大生物”产业布局到重新聚焦疫苗主业。资本市场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现在回头怎么看沃森当时的布局?

李云春:的确,我们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从业务发展角度,我认为并不激进。那时,就应该高杠杆、大投入。

我会忧虑疫苗行业的天花板。当时我认为,疫苗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新型疫苗是我看到的行业未来,但当时,它是长期项目。怎么维持这几年发展、给资本市场交代,我选择布局渠道。它能带来短期收入和利润,弥补报表,也为我们在血制品方向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是从战略层面来考虑公司短中长期发展的。

但当时,我们低估了融资环境,现金流面临危机,资金缺口在十亿左右。

当时,只有血制品项目能卖出这个价格,所以我们断臂自救,回收大笔资金。资金回流,也为我们日后包括13价肺炎疫苗,以及HPV等疫苗的研发投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记者:作为一家民营疫苗企业,沃森有别于同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下一步,在产品端,沃森还有那些重要布局?

李云春:从产业角度看,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和国内同行比,可能是排得比较靠前的。基于对技术研发趋势的判断,刚创业时,我们提出致力于疫苗产品的“升级换代”,到公司进入第二个十年,我们提出“进口替代”。技术人员创业的公司,比较注重技术,我们很关注未来技术的突破,甚至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我看好mRNA行业,已启动了mRNA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同时覆盖了带状疱疹病毒疫苗,它肯定是未来的十大品种。

但从技术人员转变成企业管理者,是有难度的。去年,我们也引入了执行团队,全方位帮我们提升管理,打造部门体系,培养人才梯队。

记者:疫苗是一个技术壁垒很高的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很高。沃森怎么解决选人用人和传承的问题?如何建设人才梯队?

李云春:选人要同沃森的三观高度一致,我希望员工把沃森当成事业平台精神家园。

在技术人才上,我们的副总裁黄镇有时会亲自培养,很多同事从学校毕业就被招聘进来和他一起干,最早就拿800块,一步步成长到今天,有的已经走上高级管理岗位。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在沃森已经出现了一批“小黄镇”,已逐步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疫苗产业的中坚力量。

我们想再干五年到十年,把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上。这是一批真正有匠心和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能手。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的《匠心智造》纪录片聚焦了沃森,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记者:我们知道盖茨基金会选择沃森作为合作伙伴不仅是看中沃森的研发优势,也看中公司的产业化能力。怎么评价沃森的产业化能力?

李云春:产业化能力,恰好是沃森的核心能力,也是沃森的比较优势。

关于产业化水平,我是这样看的,我们首先的一个目标是,产品的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即FDA或欧盟的标准。第二,在生产工艺水平上,和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肩,要看哪些地方有超越,哪些地方有后发优势。第三,是看新项目的转化效率和能力,建立高效体系,考虑性价比、控制成本,把项目从成果放大成中试规模再放大成大规模生产,这是沃森的强项。

沃森是盖茨基金会在中国合作的唯一一家连续三次获资金资助的民营疫苗企业。过去5年,持续资助我们的疫苗研发,绝非偶然。资助的钱不多,但背后逻辑也很清楚:他们认可沃森的创新疫苗研发实力和在疫苗上游研发、临床研究、注册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记者: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财技也非常重要。从近几年财报看,公司一直在降杠杆,目前负债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现金储备也比较充裕。现阶段,这些现金储备将用在哪些方面?

李云春:我们是技术背景出身,在研发创新上有原始冲动,但毕竟作为上市公司,也要考虑投资者短中长期的利益诉求,结合企业发展、监管合规,按照产业行业规律,在技术上进行合理探索,注重投入产出比。前瞻性的探索项目我们还会做,希望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更有耐心,给我们时间,我们一定会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记者:疫苗产业研发周期长,资本又比较急功近利。沃森已经经历了十年和资本市场的博弈,现在怎么看疫苗企业的特性和资本市场现状之间的矛盾?

李云春:疫苗行业具有高技术、高资金、高监管壁垒,它周期长,风险高,但也具有很高的医学、商业和社会价值,怎么让投资人理解这个,是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自己也要对资本市场有敬畏感,而不仅仅把它看做给钱工具。投资人有不同的种类,有追求价值偏好的,也有追求短期利益的,我们可以选择认同价值投资、和我们偏好一致的投资人。

反过来,我们自己其实也在反思,公司投资项目将会更稳健,更有风险意识。

“未来十年,三分天下,沃森其一”

记者:我们看到“国际化”已成为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力点,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在疫苗研发领域将如何加强全球合作?同时,沃森正在哪些方面发力,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变化?

李云春:未来十年,我们产品一定要全球布局,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后者有时要靠盖茨这样的慈善机构布局和协作推进。通过和盖茨基金会的合作,我们也成为了全人类健康事业的一部分,为全球各国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现在,我们主要在中间市场发展,同时也兼顾公益市场,探索在发达国家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人才,保障在创新品种上实现产品持续迭代。最终还是要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这样才有竞争力。

我们会分析全球这个行业未来的产业图景,然后结合自身情况寻找我们的机会。像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我们的成品半成品都有往海外出口,也有原液出口到美国,这是中国疫苗产业的新突破,可以说现在的美国人民已经间接用上了沃森的疫苗。

记者:沃森生物对标哪个国际同行?怎么看中国疫苗产业和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和差距?

李云春:现在,在营销上,我们在学辉瑞,在质量标准和产业化上,我们会对标默克。HPV这个品种,基本上和他们走的是一个路线。

现在我们和国外可以在一两个品种上并驾齐驱了,虽然在工艺、厂房设施上我们和国际大企业追赶的比较接近,软件管理上,差距还大。追赶上先进药企的步伐,还是我们下个十年的奋斗目标。

如今,我们背靠中国大市场,又面对国际上的大机会,包括盖茨基金会、世卫组织对我们的支持,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记者:下一个十年,沃森的目标是什么?将在哪些方面突破?

李云春:这几年,我曾在年会上,和员工定下下个十年的目标。我和他们说,未来十年,要和国际巨头同场竞技,还要争名次,争取三分天下,沃森其一。

设定大目标后,我们也在琢磨怎么分解实现。我想到了几个方法,第一,从产品上,要丰富产品管线。第二,在产品结构上,要紧紧瞄准未来十大疫苗品种,在这里,沃森起码要做到五个品种,通过研发或者外延式并购,把它们纳入体系。

第三,在研发方面,未来三五年,沃森计划在北上广珠三角甚至北美、欧洲设置研发中心,招募培养国际化研发人才,在全球布局产业化。

第四,我们管理组织建设也要跟上。未来,在资本市场,也不排除我们会去境外上市。

记者:放在大时代和医药产业坐标,怎么看待沃森的位置和未来?

李云春:我们处在第二代疫苗人的末端,我的老师是曹逸云、董德祥。当年董德祥老师从上海毕业后,就和他的老师顾方舟,去前苏联学习脊灰疫苗技术,学完就来到昆明,创立昆明所,一辈子就奉献在这里。现在,曹老和董老住在美国安度晚年,每年去美国开会,我都一定要去看望他们。

顾方舟先生、曹先生、董先生那代人的无私奉献、孜孜以求的科学家精神令人敬重,一直在激励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为了研制预防小儿麻痹的糖丸疫苗,顾先生用自己小孩做试验,检查是否有副作用,这也让我们感触颇深,也给了我们很多鼓舞,包括对人们健康的敬畏感。

同样,在沃森,每支新的疫苗,都是先打到我们自己身上,这是精神师承,我觉得没辜负老师和祖师爷顾先生。

沃森在时代坐标系下,不敢说浓墨重彩,至少添了砖加了瓦。要写从2025年到2035年的中国疫苗产业史,应该有关于沃森的重要篇章。如今,我们也在努力培养第三代疫苗人。对沃森和中国疫苗业的未来,我充满信心。就像我在Gavi大会上致辞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将全力加快包括新冠病毒疫苗在内的新产品研发,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中国政府“向世界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贡献”的承诺,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News URL: https://www.acnnewswire.com/press-release/simplifiedchinese/62857/

转载请注明:牛牛网 » 疫苗科技,中国力量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